HJ 710.6-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两栖动物
ID: |
5305184A42334970B2FE433E008903E5 |
文件大小(MB): |
0.27 |
页数: |
17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14-11-6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710.6—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amphibians,(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10-31 发布2015-01-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i,目次,前言ii,1 适用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观测原则.1,5 观测方法.2,6 观测内容和指标..4,7 观测时间和频次..4,8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4,9 观测报告编制..5,附录A(资料性附录) 样线法观测记录表..6,附录B(资料性附录) 样方法观测记录表..7,附录C(资料性附录) 栅栏陷阱法观测记录表8,附录D(资料性附录) 人工覆盖物法观测记录表. 9,附录E(资料性附录) 人工庇护所法观测记录表10,附录F(资料性附录) 标记重捕法记录表 11,附录G(资料性附录) 生境类型表.12,附录H(资料性附录) 人为干扰活动分类表13,附录I(资料性附录) 两栖动物观测报告编写格式14,ii,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范,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附录A、B、C、D、E、F、G、H、I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 年10 月31 日批准,本标准自2015 年1 月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两栖动物多样性的观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 628 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样线法line transect method,指观测者在观测样地内沿选定的一条路线记录一定空间范围内出现的物种相关信息的,方法。该法适用于各种生境,3.2,样方法quadrat sampling method,指在设定的样方中计数见到的动物实体的观测方法。该法适用于各种生境,3.3,栅栏陷阱法drift fences and pitfall trapping method,栅栏陷阱法由栅栏和陷阱两部分组成。栅栏可使用动物不能攀越或跳过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塑料篷布、塑料板、铁皮等材料搭建,设置成直线或折角状。在栅栏底缘的内侧或(和),外侧,沿栅栏挖埋一个或多个陷阱捕获器,陷阱捕获器可以是塑料桶或金属罐。该法适用于,泥土基质的生境且攀爬能力较弱的物种的观测,3.4,人工覆盖物法artificial cover method,在两栖动物栖息地按照一定大小、一定密度布设人工覆盖物,吸引两栖动物在白天匿居,于其中,以检查匿居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该法适用于草地、湿地、灌丛、滩涂等自然隐蔽物,较少的生境,3.5,人工庇护所法artificial refuge method,把竹筒(或PVC 桶)捆绑固定在树上或地上,查看竹筒中两栖动物成体、幼体、蝌蚪,和卵。该法适用于树栖型蛙类较多且静水生境较少的南方森林,3.6,标记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在一个边界明确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记,标记完后及时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并计算其种群数量,的方法,4 观测原则,4.1 科学性原则,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观测区域两栖动物的整体状况;应采用,2,科学、统一的观测方法,能观测到两栖动物及其种群的变化趋势,4.2 可操作性原则,观测计划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观测样地应具备一定的交通条,件和工作条件。应采用效率高、成本低的观测方法,4.3 持续性原则,观测工作应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并能对保护和管理起到指导及预警作,用。观测样地、样线、样方、方法、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保持长期固定,不能随意变动,4.4 保护性原则,选择对野生物种、种群破坏较小的观测方法,避免超出客观需要的频繁观测。若要捕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取样或标记,必须获得相关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4.5 安全性原则,观测具有一定的野外工作特点,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5 观测方法,5.1 观测准备,5.1.1 明确观测目的。开展两栖动物观测的目的是了解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掌握人类活动等干扰因素对两栖动物的影响,为全国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5.1.2 选择观测对象。观测对象应是观测区域内所有的两栖动物,也可针对某一类群或特定,物种(濒危物种或保护物种)开展观测,5.1.3 确定观测区域。在开展观测之前,要了解和熟悉观测对象的生物学和分布特征,确定,观测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物种生活史特点以及活动节律(如繁殖、迁移、越冬等),选择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地区、典型地区、过渡地区等开展观测,5.1.4……
……